四川揚琴又稱四川琴書,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而得名。據老藝人口傳,清代乾隆年間(1736-1795)已見有揚琴伴奏的說唱表演,單人自彈自唱,以書為主以唱為輔,其唱腔比較簡單,說白時還要使用醒木,故稱之為“話鼓揚琴”。 傳統四川揚琴由五個演員(即行話“五方人”)分為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等行當演唱,演出時一般以坐唱為主,也可站立表演。揚琴表演形式有說有唱,曲目中人物眾多時,可一人兼唱多角,且每人兼操一樣樂器。揚琴唱腔分省調和州調,省調指成都地區的揚琴唱腔,州調指成都以外地區的揚琴唱腔。[更多]
四川揚琴藝術來自四川民間,世代相傳,年代久遠,其傳承脈絡清楚。四川揚琴長期扎根在四川省和重慶市各大中城市(鄉鎮農村少見),具有鮮明的市民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。 四川揚琴是唱、說、演奏兼具(前輩藝人總結為“一唱、二白、 三絲弦”)的曲藝品種,它獨具特色的唱腔輕柔綺麗、行云流水和豐富的曲調,加之藝人們特別強調伴奏音樂的完美,這樣,使揚琴藝術成為蜀音雅韻的代表曲種之一。 四川揚琴第一人稱代言體(分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等行當)演唱形式的獨特性和音樂形態的特性(如板腔體唱腔和男女分腔發展完善、器樂曲牌豐富等),在全國曲藝眾多曲種中是極為少見的。
具有上述特征的揚琴藝術其重要價值表現在幾個方面: 一、受蜀文化影響,在文學方面,四川揚琴唱詞的文辭典雅華美,具有很高的文學研究價值。 二、四川揚琴音樂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,特別是《將軍令》《鬧臺》等器樂曲牌,已成為全國各音樂學院、藝術院校揚琴演奏專業學生的必修曲目,也是民族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揚琴獨奏曲。 三、一直以來學術界認為,中國“鐘律調弦法”早在秦代已經失傳,但時至今日,在四川揚琴的調弦法中仍有保留。因此四川揚琴的“鐘律調弦法”,對中國樂律學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。 四、“清商音階”是否存在,在學術界一直是爭論的課題,然而,“清商音階”這種古代音階形式的特殊構成存在于四川揚琴,就是證明“清商音階”存在的重要實例,因而四川揚琴在音樂方面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理論“宮調研究”的重要價值。